歡迎進入 - 雨博士 官方網站! 中國雨水資源化產業引領者
24小時服務熱線


30個海綿城市,3年速成?
發布時間:
2016-10-04 16:36
來源:
轉載
為了讓城市雨再大也不用“看海”,中央財政拿出400個億,補貼了兩批試點“海綿城市”。急于改變城市現狀,也面臨穩增長壓力的地方政府把試點資質視作香餑餑,蜂擁而上。但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已面臨不少難題。
上班高峰期,一場雷陣雨局部大雨襲擊廣州,市區積水變成一片澤國。
2016年5月10日,廣州暴雨,一年一度的“雨季來廣州看海”再度上演:地鐵變水簾洞,更有網友建議開發“滴滴打船”業務。
廣州資深給排水專家王政介紹了廣州暴雨“內澇”的幾大原因:廣州排水管網可追溯到100年前,當時的排水管網標準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城市需求;城市越大,“熱島效應”越明顯,因此廣州總是在上下班高峰、交通最擁堵時下短時暴雨;城市過度開發,造成地表不斷硬化,徑流系數不斷提升。這些原因均是大城市高速發展的結果。
廣州是中國大城市的一個縮影,因為城市發展太快,草地、水溝全部變成了馬路、停車場,雨水滲不進地下,北京、武漢等大城市近年來都曾因暴雨爆發過內澇災害。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中央政府已經在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是一個比喻,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講話時首次提出,要大力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發,明確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2016年3月18日,住建部印發《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要求2016年10月底前設市城市要完成海綿城市規劃草案。
試點申報熱潮
海綿城市本身可以改善城市的方方面面,但地方沒有足夠的資金,因此希望申報以取得中央資金的扶持。
從2015年開始,國務院先后開放兩批海綿城市試點,進入試點的城市,可以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補貼,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連補3年。
從第一批試點開始,城市競爭就十分激烈。據住建部統計,當時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130多個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江蘇、安徽、遼寧等省還印發了指導意見,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最終,34個城市進入初選名單,僅遷安、白城、鎮江、嘉興、重慶等16個城市列入海綿城市試點名單。
有媒體報道,海綿城市最初的試點名額實際上只有六七個,但最后擴容為16個,財政補貼也從50多億元增加到了200億元左右。
第一批試點以二、三線城市為主,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主要是因為這些城市行動較早,多個海綿城市項目已經先行,而一線城市體量過大。
然而,就在第一批試點公布一年后,今年4月底,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再次增加了14個城市。與第一批試點不同,第二批試點城市囊括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
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根據政策要求,競爭性審核中,在滿足硬性條件的基礎上,各個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上總體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項目可行性以及投融資模式上的創新性最終決定了哪些城市能成為試點城市。
海綿城市試點資質,已成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餑餑”。海綿城市是從上面推下來的政策,所以地方肯定有動力。比如第一批試點城市申報時,因為材料欠缺等因素,其所在的省沒有一個城市入圍。后來,省里就將海綿城市作為任務層層下壓,省建設廳要求,2015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地級市必須完成特定專項規劃的編制,以備申報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之用。
海綿城市試點期為三年,2017年,國家就將對第一批試點的城市建設情況進行驗收。海綿城市建設的主管部門住建部正在加強問責,前不久還啟動了對全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月度監控,把效果和資金的撥付掛鉤,甚至還打算引入審計部門。 如果把海綿城市建設限制在短時間內,那跟朝著幾十年的思路去干的設計方案相比,差異是很大的。
目前,對于海綿城市的設計、建設的難易程度,一線從業者認識不一。一種觀點認為,設計和施工難度都不大,3年時間能建成;有的人則認為,海綿城市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協作,比如河道疏浚,需要做水利的去搞,管道的鋪設可能需要市政參與,“雨水花園”等又涉及景觀方面,需要有部門來牽頭。參考原生態社會效益,海綿城市總體建設時長長達幾十年。
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建設,雨博士
相關新聞